DIKW金字塔,也被称为DIKW层次结构、智慧层次结构、知识层次结构、信息层次结构和数据金字塔,[1]松散地指一类用于表示数据、信息、知识和智慧之间的结构和/或功能关系的模型[2]。“通常信息是用数据来定义的,知识是用信息来定义的,智慧是用知识来定义的”。[1]
并不是DIKW模型的所有版本都引用所有四个组件(早期版本不包含数据,后期版本省略或淡化了智慧),有些还包含其他组件。DIKW模型除了具有层次结构和金字塔结构外,还被表征为链结构,[3][4]为框架结构,[5]为一系列图形,[6]为连续体
历史
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教授丹尼p华莱士(Danny P. Wallace)解释说,DIKW金字塔的起源并不确定:
数据、信息、知识,有时甚至是智慧之间关系的分层表示,多年来一直是信息科学语言的一部分。尽管不确定这些关系是何时、由谁首次提出的,但是层次结构概念的普遍性是通过使用DIKW作为数据到信息、知识到智慧转换的简写形式而体现出来的
数据、信息、知识
1955年,英美经济学家、教育家肯尼斯·博尔丁(Kenneth Boulding)提出了一个由“信号、信息、信息和知识”组成的层次结构的变体。然而,“区分数据、信息和知识并使用‘知识管理’一词的第一作者可能是美国教育家尼古拉斯·l·亨利。
数据,信息,知识,智慧
其他涉及数据层的早期版本(1982年以前)包括美籍华裔地理学家yifu Tuan[11][需要验证][12]和社会学家兼历史学家Daniel Bell的版本。(需要验证)[11]。[12]在1980年,爱尔兰出生的工程师Mike Cooley在他的《建筑师还是蜜蜂?:人/技术的关系。[13][验证需要][12]
此后,在1987年,捷克斯洛伐克出生的教育家米兰·泽莱尼(Milan Zeleny)将等级制度的要素映射到知识形式:一无所知、知道什么、专门知识和为什么知道。[14][需要验证]泽莱尼“经常被认为是提出[将DIKW表示为金字塔]……尽管他实际上没有提到任何这样的图形模型
1988年,美国组织理论家罗素•阿科夫(Russell Ackoff)在国际一般系统研究学会(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General Systems Research)发表的一篇演讲中再次出现了这种等级制度。后来的作者和教科书引用Ackoff的理论作为层次结构的“原始表达”[1],或者把Ackoff的建议归功于它。[16] Ackoff版本的模型包括一个理解层(就像Adler之前的[8][17][18]),它介于知识和智慧之间。虽然Ackoff没有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层次结构,但他也被认为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的
在Ackoff发表演讲的同一年,信息科学家Anthony Debons和他的同事引入了一个扩展的层次结构,在数据之前有“事件”、“符号”和“规则和公式”层
1994年Nathan Shedroff在一个信息设计上下文中提出了DIKW层次结构,后来作为一本书的章节出现。[20]
詹妮弗·罗利(Jennifer Rowley)在2007年指出,在最近出版的大学教科书《[1]》(最近出版的大学教科书)中,关于DIKW的讨论“很少涉及智慧”,而且在她的研究之后,她自己的定义中也没有包含智慧。与此同时,Zins在最近的研究中对数据、信息和知识概念化的广泛分析并没有对智慧做出明确的评论,虽然Zins所引用的一些文献中确实提到了这个术语.
描述
DIKW模型“在信息管理、信息系统和知识管理文献中,在数据、信息和知识的定义中经常被引用,或被隐含地使用,但对层次结构的直接讨论有限”。[1]对教科书[1]的回顾和对相关领域学者的调查显示,对于模型中使用的定义没有达成共识,更不用说“在描述将层次较低的元素转化为层次较高的元素的过程”了
这使得以色列研究人员查寻表明DIKW data-information-knowledge组件的引用一个类不少于五个模型,作为一个函数的数据,信息和知识都视为一种主观,客观(寻什么术语中,“通用”或“集体”)或两者兼而有之。在津斯的使用中,主观和客观“与任意性和真实性无关,而任意性和真实性往往依附于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的概念”。Zins认为,信息科学研究的是数据和信息,而不是知识,因为知识是一种内部(主观)现象,而不是外部(普遍-集体)现象
数据
在DIKW的背景下,数据被看作是表征刺激或信号的符号或符号,[2]直到……可用的(即相关的)形式”。[16] Zeleny将数据不可用的特性描述为“一无所知”[14][需要验证]
在某些情况下,数据不仅指符号,还指所述符号所指的信号或刺激——津斯称之为主观数据。其中,对于